上海发文:支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数治”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起草了《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计划》),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3年11月3日至2023年12月3日。
 
  《行动计划》指出上海正处在加快转变 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筑牢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石,加快建设更加 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赋予上海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新目标新定位。应全方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 化、国际化和智慧化,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 暖的亮色,生动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上海经验”,生物多样性友好成为美 丽上海的重要名片。
 
  但同时,与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存在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继续坚持系统治理、提升品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 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一体化推 进生态空间的品质提升。实施生物遗传资源有效保存和持续 利用,推动优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助 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 局。
 
  《行动计划》明确:
 
  —2030 年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 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样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典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 升,初步构建城市生境网络,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受威胁 的态势得到初步扭转,生物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遗 传资源惠益分享和可持续利用机制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友 好城市的体系初步构建。
 
  —2035 年愿景。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 标准和监测体系全面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成为全球标杆;结构联通、系统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空间格局稳定,城市生境功能持续提升,典型生态系统、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生物遗传 资源惠益分享和可持续利用机制全面建立,人与生物多样性 和谐共生的愿景达成;形成一批面向全球交流和展示上海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成效的实践样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 全社会自觉行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总体建成。
 
  为此,上海将实施28项重点行动,其中包括:
 
  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统筹各类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探索构建统一的生物多样 性调查技术体系,以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为重 点,定期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发布上海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白皮书。开展重点生物类群调查,摸清其种类、数量、 分布与生境状况等。完善动植物信息数据库,编制本市动植 物资源名录,定期评估调整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组 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遗传资源、水 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 保护利用情况等。及时制定、调整、公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 动植物名录。加强长江口横沙地区战略保护和基础监测研 究,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
 
  数字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生物多样性监管信息系统,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监 督、自然保护地监督、生物资源保护执法监督等管理要求, 实现数据交互共享,提升支撑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绿化林业、水务海洋 等部门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级各类生物资源数据库,依托 市大数据资源平台进行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全市 数据共享、市区两级一体化管理。加强林木、农作物、畜禽、 水产等种质资源信息采集,纳入种质资源数据平台,实现数 据信息安全和有序开放共享。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重点区域,充分开发机器视觉、人工 智能、环境 DNA 等新技术在调查、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应 用场景,探索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践,推 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数治”化和“数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