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先进碳测量技术创新 有力支撑“双碳”战略

2020年9月,自中国向世界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双碳”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的保障方案之一,核心是加快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计量与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24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和4项行动,对统筹推进“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摸清碳排放底数,是科学决策、成效评估和国际谈判的重要基础,对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其中,计量技术是“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能源测量、自然资源与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国际互认、一致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保障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计量技术为碳排放、碳减排、碳清除和市场化机制等标准制定提供量值依据,是实施检验检测的技术基础,在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协同运行中发挥核心功能。《方案》秉承“科技驱动,技术引领”的原则,全面布局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 

一、夯实基础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

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器具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一致性的基础。具体而言,要加强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制,开发高精度测量仪器和传感器。在这方面,美欧国家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未来法案》授权NIST开发准确测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工具和标准。NIST在化石和替代燃料、初级气体混合物领域研制了原油、含水甲醇、氮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标准物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目前正研制低成本环境传感器,以构建大型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密集监测数据。NPL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合作开展可移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技术研究,解决开阔空间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精准测量和计量溯源难题,实现对分散污染源排放量的高精准测量。因此,《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硬件支撑。

二、聚焦前沿创新,攻克“碳计量”关键技术难题

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涵盖从排放因子、测量方法到测量不确定度多个方面,在行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够解决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公约数”。近年来,美欧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碳数据的准确性,逐步采用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欧盟为欧洲全部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装备CO2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对温室气体进行直接测定。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强制条例》规定,所有年排放超过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源必须全部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并将数据在线上报美国环保署。英国商业能源与工业战略部(BEIS)定期通过大气测量和反演模型相结合对碳排放清单进行外部验证,及时查找和减少核算误差。NPL目前正针对全球性大气监测网络开发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以增强监测活动的可追溯性。因此,《方案》提出开展碳计量学、碳排放因子、碳排放量监测、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关键共性测量难题。

三、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碳计量”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发展大趋势,碳计量数字化转型事关数字经济发展大局随着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在线、动态、远程、虚拟作业场景越来越成为行业常态,新型测量情景和参数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对新型测量器具的需求。同时,数据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要素,在碳排放智能监测、反演、预警、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更可以作为“数字测量标准”直接服务行业,避免重复性测量并减少由于测量结果不准确而造成的损失。美国占据全球标准参考数据垄断地位,在服务低碳方面,NIST已建立碳氢化合物光谱数据库、碳氢化合物热物理性能数据库、二氧化碳光化电离参数数据库、燃烧量热法工具库等标准参考数据库,为全球低碳行动提供权威数据参考。《方案》对碳计量数字化转型做出部署,强调推动相关计量器具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建立碳计量标准参考数据库,全面助力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双碳”战略目标。

四、加强领域应用,实现重点行业精准“碳计量”

计量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根基,将计量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将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注入长久的动力。《方案》秉承“夯实基础,完善体系”的原则,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健全“双碳”计量技术体系,实现各行业低碳标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

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产业低碳转型注入有效新动能,是新形势下计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使命和机遇。国际上,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下的《企业碳核算与报告标准》主要对于不同行业内的企业计算温室气体的方式、汇报责任、碳排放核查、减排核算、目标设定、库存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统一要求。美国电力行业碳交易市场采用的是以烟道流量数据和烟道温室气体的浓度数据排放端直接测量为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企业碳排放监测工作做了很多努力,经过多年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全球最完善的碳交易市场,都在碳核查中明确了数据准确度的要求。欧盟碳交易市场是燃料端核算与排放端直接测量并行的方式,并且通过建立统一的“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MRV)制度,促进核查、认证服务形成内部市场。因此,《方案》提出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和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一致性,探索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实现精准“碳计量”。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尽快建立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碳排放统计监测核算报告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和代表企业试点。制定核算报告国家标准,推行采用直接测量对间接核算数据进行验证,对重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完整准确和一致可比,有力支撑科学决策和国际谈判。同时,加大先进碳计量技术研发应用力度,对先进碳计量技术和高端碳测量仪器研发应用实施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核心技术与高端仪器的自主可控,提升统计监测能力。

第二,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双碳”战略提供先进测量技术支撑。加快构建支撑“双碳”战略的标准计量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核心引领作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作为中国的国家计量技术机构,担负着先进碳测量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时代使命。国家碳标尺建立、碳交易市场建设、国家碳排放清单编制及未来应对碳关税等具体工作要积极吸纳碳计量技术力量更多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计量“度量衡”的保障作用,提升我国碳数据的可信度,为实现“双碳”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计量科技支撑。

第三,健全完善“碳计量”国家标准,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制定基于直接测量为基础的核算报告国家标准,要在国家标准层面实现测量和核算方法学的统一,完成碳数据准确性的国际互认和接轨。通过主导或积极参与国家间碳数据测量国际比对,以国际互认的碳排放数据测量体系为支撑,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工作,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加强区域标准化合作,融入国际能效、碳排放标准和规则体系,加强国际标准协调。加快转化碳足迹、碳核算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推进与国际碳市场接轨,增强谈判能力。

第四,统筹NQI协同发展,释放全链条应用最大效能。在顶层设计层面,系统研究NQI支撑“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同步推进、协同建设和融合发展。在体制机制层面,研究建立支撑“双碳”目标的“计量科技创新—技术标准制定—认证认可实施—示范推广应用—事后监管评估”的联动机制,充分释放最大效能。在建设实施层面,依托重点工程和行动,探索NQI要素融合发展及效能评价的基础理论,创新以单要素为支撑、多要素协同建设的工作机理。研究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质量基础能力再造路径,全面夯实支撑“双碳”战略目标的质量基础能力。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网站)

2020年9月,自中国向世界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双 …

勇于担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又前进一位,全球第11名!这是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里中国的排名。从十年前第34名到如今第11名,中国开启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二十大代表纷纷表示,要勇于担当,以科技报国的决心、自立自强的信心、坚持坚守的恒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科技支撑。

自主创新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几天前,“天宫课堂”第三课继续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宫”开讲,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授课。这堂太空授课,成为代表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践证明,科技自立自强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代表亲眼见证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此深有体会,“中国航天被国外封锁了60多年,国际空间站更是将中国排除在外。我们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独立自主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空间站,坚决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仅是“天宫”遨游,这些年来我们还有“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践行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代表颇为自豪。

同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代表也在见证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她说,在气象科技领域,我国逐步建成世界先进的“地—空—天”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系统,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数值预报体系,成为唯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系统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已处于国际第一梯队,‘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小型压水堆核电技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代表告诉记者,中国核电及其装备的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

对于科技自立自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沿计量科学中心主任屈继峰代表的感受是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我国自主研制的铯原子喷泉钟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基本物理常数测定结果应用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重新定义,主导全球绝对重力仪国际比对,率先提出并联合主导新冠病毒核酸和单抗国际计量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计量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在制定计量领域国际规则时有了更多中国声音和中国贡献。”他说。

目前,我国形成了全方位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我们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给了我们更多底气。

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此,代表们纷纷点赞。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许多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政策举措有效地改善了科技创新环境,激发了创新活力。‘摘帽子’‘破四唯’,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岗位贡献论英雄正成为科技界的共识,科研人员逐步享受到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在新的评价导向及一系列保障措施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专注于长周期、高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张芳华代表谈道。

王丛林代表为“揭榜挂帅”制拍手叫好。“‘揭榜挂帅’制为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他说,“揭榜挂帅”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科技研发思路,攻关成效明显,后续还要进一步加强重大需求遴选,坚决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

屈继峰代表对《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印象深刻,“切实为科研人员松了绑”。他告诉记者,在最近的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书编制比之前明显简化,下放预算调剂、经费“包干制”等措施有利于大家按照科研需要灵活配置经费开展研究。

“减轻事务性负担,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突出团队成员的绩效激励力度,这些措施都让我们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他说。

科技体制改革,正是要让更多科技工作者“坐住冷板凳,下得苦功夫”。据科技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出台,一环扣一环,一轮接一轮地推动改革不断深入。

“改革就是要把科技人员从烦琐、不必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中去。”作为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航天工作者,李得天代表的感受很有代表性。他说,正是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创新价值、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航天事业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

以舍我其谁的决心追求自立自强

良好的创新生态正在逐渐形成,科技工作者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更多信心。

李得天代表至今记得多年前“吃过无数闭门羹”——随着我国空间探测活动从地面到近地轨道、再到宇宙深空,真空测试计量需求也逐步延伸到极高真空范围,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超高/极高真空计量标准。“当时,这些领域是我国的短板,国外对此高筑技术壁垒。”他说。

他们埋头苦干5年,最终攻克了室温条件下极高真空获得和校准的技术瓶颈,将国际最高水平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部分创新技术已经被国际同行参考和引用。”李得天代表说,他们由此更加坚定决心走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技术讨不来要不来”。

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这样的事例越来越多。计量科技领域亦是如此,目前我国获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到1816项,已经位于国际领先行列。但屈继峰代表认为,仍要保持清醒和谦逊。

“我们还存在集成创新多、原理创新少,用于基标准核心组件的部分元器件、高端仪表还不能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们在基础前沿领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部分技术能力尚有差距。”他说。

李得天代表有着类似看法。“随着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真空技术伴随航天发展也将进入‘无人区’,面临‘制高点’,无路可循、无人可随将成为常态,必须立足科技自立自强,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勇气,不断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是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可自得自满,还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勇气。“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有舍我其谁的决心。”李得天代表的话,掷地有声。

将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深度融合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为国为民的决心和担当,也需要勇攀高峰的胆识和智慧。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我们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科技工作者要增强自信,以实干抢抓创新先机。”杨宏代表向记者表示,他所在的空间站建造团队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在轨验证阶段任务,正在进行在轨组装建造任务,为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而奋战。

王丛林代表说,要全面分析创新和基础科研“堵点”“痛点”,凝练出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双清单”并逐项突破。张芳华代表也认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破除“卡脖子”风险上集中攻关、坚定突破。

“同时,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张芳华代表说,气象科技工作者要瞄准国家发展需求和科技前沿趋势,以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目标,对制约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持续、系统攻关。

屈继峰代表认为,要重视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部署,通过超前谋划掌握主动权。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有计划分梯次逐步推进科研工作。他还特别提到,要重视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基础。

“本着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和‘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科技工作者既要大胆创新,更要严谨求实。”屈继峰代表呼吁。

在李得天代表看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将自身专业与时代需要深度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历史进程深度融合,持续深耕自身领域、自身专业,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8日10版,作者:陈海波、张云、张蕾、崔兴毅)

又前进一位,全球第11名!这是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里中国的排名。从十年前 …

中国计量院成功研制猴痘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

日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成功研制出猴痘病毒野生型B6R基因和突变型F3L基因两种假病毒标准物质。这两种标准物质可用于猴痘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和性能确认、方法验证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其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明确了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尚无猴痘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中国计量院此次推出的标准物质,通过使用满足计量学特性要求的制备方法、测量方法与计量器具,保证其量值的准确性与溯源性。这两种标准物质为猴痘病毒诊断结果提供“生物标尺”,从而有效降低“假阴性”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计量院采用数字PCR方法对猴痘病毒的B6R和F3L基因的拷贝数浓度进行定值。特性量为每管溶液中含有的猴痘病毒B6R基因或F3L基因的拷贝数浓度,具体量值见表1。

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正在或已研发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中国计量院此次推出的标准物质可作为测量标准,用于猴痘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和性能评价,也可为国产试剂盒出口提供溯源性支撑。(文:董莲华、周祎宁 图:龚亮)

文章来源:计量科学与技术

日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成功研制出猴痘病毒野生型B6R基因和突变型F3L基因两种假病 …

我国专家20条建议入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国际建议指南版

6月27日至7月1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国电磁计量技术委员会(简称“电磁委员会”)专家参与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TC/p3工作组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EVSE)国际建议制定工作线上视频会议。

图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会场

此次会议由OIML TC12秘书处和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Matthijs van der Wiel博士(EVSE国际建议协调人)主持,来自世界12个成员国和10多个观察员国的46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图2 荷兰会场(EVSE国际建议协调人)

鉴于世界各国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法制计量需求的急迫性,EVSE国际建议起草组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推出EVSE指南版,第二阶段是研究制定国际建议版。

会议起草组首先对各国提出的500多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分门别类整理和初评,在5天线上讨论中,专家们重点对其中50个议题开展交流讨论。我国专家提出了21条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讨论,其中20条通过直接采纳、可选或者标注的方式在指南版中得到体现,其中电流表示方式、纹波和电压影响、法制计量数据保护等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关注,而专用计量接口等建议更是引起部分专家积极响应,初步达成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的意向。

会议最后一天,主持人逐一征求参会成员国对EVSE指南版的意见,获得一致通过。工作组将EVSE指南版报国际法制计量局(BIML)批准发布,并马上进入第二阶段EVSE国家建议的起草。

图3 会议截图

电磁委员会专家通过参与此次EVSE国际建议制定工作会议,充分表达了中国意见和声音,为电动汽车充电桩法制计量检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的技术成果,提升了我国在EVSE国际法制计量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文/图:张欣)

文章来源:计量科学与技术

6月27日至7月1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国电磁计量技术委员会(简称“电磁委员会”)专家参与了国际法制 …

我国成功研制系列高准确度宽带大电流计量仪器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宽带大电流测量仪开发与应用”(2016YFF0102400)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高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ca902816f7eb46df825d0af5d10f667b.png
fd95eb214a514269af4133c1cf807151.png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

大电流计量技术在冶金、电力、高端制造、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领域应用广泛。由于生产连续运行,设备庞大,拆装不便,运行环境等特殊条件,现场大电流测量控制和监测设备一般无法到计量实验室校准,实验室的计量标准也很难下沉至现场,量值传递难以实现。

 该项目研制的超大和高频电流校准装置,形成了产品化的标准工艺流程和质量体系,为产品的技术就绪度和可靠性提供了支撑保障。项目相关成果通过了第三方测试,测量准确度、线性度、带宽、噪声和环境适应性等技术指标实现了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并跑或局部领跑,并且使我国大电流核心校准和测量能力(CMC)通过了国际同行评审,进入国际计量局等效互认数据库。

7d9dc220372544aa8c760b8f4e1f89f1.png

光纤宽带大电流测量仪

项目编制了一系列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和研发人员,帮助了承担工程化计量仪器仪表企业的发展壮大。

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科学装置、电解铝、高压直流输电、电气设备性能检测、大型航空航天设备焊接制造、仪器仪表计量检测等领域,解决了行业用户关注的产品价格高、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工业用不起或用不了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以及长期未能解决的宽带大电流在线校准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aece7c15c4d84bbaa44752cec8fc00ba.png

宽带标准电流传感器及测量分析系统

据悉,该项目自2016年立项,历时5年,由中国计量院联合国内10家单位共同攻关。项目基于Faraday磁光、电磁效应,突破了椭圆双折射传感光纤、小型化直波导相位调制器关键工艺,攻克了宽带高线性光纤电流传感,容性误差补偿、组合电磁屏蔽、分布阻抗消振、高频分流器校准方法、宽频矢量电量正交积分算法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最大电流450 kA,带宽高于100 kHz的柔性光纤宽带大电流测量仪和最大电流2000 A,最高频率1 MHz的宽带电磁式电流传感器及自动测量分析系统,实现了工程化。(文/图:张欣、黄未)

文章来源:计量科学与技术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宽带大电流测量仪开 …

2022中国国际计量展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2022年9月7日至9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受到国内计量专业研究单位、计量技术应用单位、政府计量主管部门以及国际法制计量组织、部分国家计量管理部门、国外计量技术机构以及全球知名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众多国内外组织、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上海高登商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2第四届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简称“CMTE CHINA”)在江苏.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进一步发挥计量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国家计量测试行业高质量发展。博览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受到了各方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各界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内外行业组织机构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体展商、各计量相关单位的热情参与。

▌领导重视,行业组织支持

博览会期间得到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吴方迪;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爱文;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钟新明;原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 副司长刘新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 副主任于连超;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 陈熙源;中国计量杂志常务副主编 杨学功以及各地计量主管单位领导亲临博览会现场,相关领导还出席国际计量测试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博览会还得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协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协会智能传感专委及相关计量机构的大力支持。助力CMTE CHINA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并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在计量测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成交额超1.5亿

图片第四届中国国际计量展阵容强大,博览会总展出面积为12000平米,共吸引来自国内外282家计量测试企业与16576名专业观众亲临现场参会。展品范围涉及计量基准标准、质量检测、精密测量仪器、测量试验设备与装置、数字化测量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等测量器件、工业智能网联系统、测量控制软件、工业4.0计量测试解决方案、量子化计量技术与应用以及用于贸易结算、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安全防护和行政监管的先进计量器具产品和数字化实验室系统其他众多类别。该博览会会为计量企业提供了形象展示和产品推介的平台,经调查,参展企业满意度达92%以上,成交额超1.5亿,意向订单多达1200余项,展现了国际计量博览会强大的号召力。

▌多场精彩活动接连上演

本届计量博览会以“数字时代的计量”为主题,以“展览+论坛+培训及系列活动”的活动形式展开。除展会活动外,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智慧监管与计量信息化建设研讨会”、“智能传感产业技术交流会”、“国际计量测试发展论坛”、“产业计量专题培训(线上)”、数字时代的计量-计量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论坛等活动。同时还评选2022中国计量器具最新产品奖。参展与参会嘉宾一致认为,本届博览会引领了计量测试领域创新的未来之路。

▌数万专业观众参会,网络浏览量超9万


本届博览会备受市场关注,为期三天的展会共有16576专业观众到场参观,其中包括各地计量院院组织参观有12家,各地协学会组团8家,各计量所及检测机构57家。吸引国内外计量行业相关采购人员前来参观洽谈,给观众展现全方位的产业平台。另外,为了丰富展会宣传方式,博览会主办方运用了图片直播和视频直播平台,展会期间图片直播浏览量已超过57000人次,线上展览小程序浏览人数达36000余人次。

博览会的组织方表示: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反映了计量作为国之大器必定会受到业内外各方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反映出计量测试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极大的行业探讨价值,从侧面也肯定了本次盛会能够给予这样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以下为2022年中国国际计量展部分参展商)

2022年9月7日至9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受到国内计量专业研究单位、计量技术应用单位、政府计量主管部门 …

2022中国国际计量展【定档通知】

关于“2022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移师南京举办的通知

 

尊敬的参展企业、专业观众和合作伙伴们:

鉴于上海新冠疫情形势的不可抗力因素,短期内尚不具备举办大型会展的基础条件与安全保障。经组委会全面研判与慎重考虑决定将原定于2022年05月16日-18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移师至2022年9月7日-9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88号)继续召开。

在此,因展会延期给您和您的单位造成的诸多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同时也感谢广大参展商和业界同仁长期以来对我们展会的支持与信任,充分做好后续各项服务工作。此博览会将推进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计量合作,促进国家计量测试行业高质量发展,继续为中国计量测试领域呈现一场高质量的专业博览会。

金秋九月,相聚南京!

 

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组委会

上海高登商业展览有限公司

2022年06月15日

关于“2022中国国际计量测试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移师南京举办的通知   尊敬的参展企业、专业观众和合 …

数字时代的计量——请关注第23个“世界计量日”

2022年5月20日

是第23个“世界计量日”

今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

数字时代的计量

主题宣传片新鲜出炉

快来一睹为快!

2022年“世界计量日”活动主题宣传片

2022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

市场监管总局将组织开展

2022年“世界计量日”活动

暨“推进计量数字化转型、服务数字中国建设”

专项行动

具体活动详情一图读懂带您了解!

5.20

“大数据蕴含着大机遇

驱动着大未来

计量科学数据这座巨大的“宝藏”

正展现出

前所未有的使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中国的计量将赋能更多领域、更多行业

在数字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驶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2022年5月20日 是第23个“世界计量日” 今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 数字时代的计量 主题宣传片新鲜出炉 …

天然气计量计价改革加速推进 能量计量成新方式

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深化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意愿日益强烈,对公平开放的诉求越来越多。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在油气领域管网领域,《意见》指出要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在天然气改革领域,《意见》指出要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

天然气作为用于燃烧的能源,其价值在于其提供的热量。但是天然气是一种多组分混合气体,由于产地来源不同,各组分及含量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不同来源的同样体积和质量的天然气,其燃烧产生的能量也不同。

当前,中国已是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随着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快速增长,过去粗放的体积计量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由于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存在质量差异,一旦进入管网,也就无法区分气源,如果用体积计量和计价,必然存在交易方之间的分歧,客观上抑制了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的动力,不利于管网改革和建设。基于以上原因,国家提出要改革计量和计价方式,以热值计量和计价,以此来消除上述不利于改革的障碍。

对城市燃气公司来说,在上中游,应尽快开展现场数据采集分析工作,更好地掌握不同气源特性,以便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在下游城市燃气领域,要对接不同的工业用户、居民用户热值需求,以便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交接协议。

因此,从科学公平计量的角度看,天然气计量采用能量计量比体积计量更加合理,有利于准确计量、体现公平、减少结算纠纷和天然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天然气计量计价改革是我国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和磨合期,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响应国家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的号召,目前各大石油和燃气集团公司正在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重点实验室以及能量计量示范案例,以迎接天然气计量计价方式重大变革的浪潮,紧跟天然气计量计价方式行业变革的时代步伐。在打造国产化能量计量解决方案,推动计量转型升级方面,仪表企业也在行动。

当前,在高压管道上,90%以上的计量产品、分析产品来自国外,天信仪表于2020年推出了国产化能量计量解决方案。该方案以TGC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为核心,搭载TUS型气体超声流量计、TBQM型涡轮流量计及流量计算机等,实现贸易结算公平公正。

目前,我国天然气计量计价方式改革已拉开大幕。但是我国天然气能量计量刚刚起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相较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实现天然气能量计量,仍需要多方努力。

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对深化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意愿日益强烈,对公平开放的诉求越来越多。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