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宏伟愿景:创新计量科技,应对全球挑战”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12月1日

2023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

全体大会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2030+宏伟愿景:

创新计量科技,应对全球挑战”

国际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filename
filename

国际研讨会现场

国际计量局(BIPM)局长马丁·米尔顿(Martin Milton),国际计量委员会前秘书长、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国家计量院前院长詹姆斯·麦克拉伦(James McLaren),国际计量局(BIPM)前局长迈克尔·库纳(Michael Kuehne)等国际计量界知名专家;深圳市副市长张礼卫,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副司长黄广龙,深圳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林淑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蔡英权、副局长李军等政府领导;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副院长杨平、屈继峰出席会议。国际米制公约组织(BIPM)、亚、欧、美、非、海湾地区5个区域计量组织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APMP22个正式成员经济体和7个附属成员经济体代表,国内计量技术机构、学术界、产业界代表共近600人参加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主持。报告会部分由CIPM委员、中国计量院高级专家段宇宁主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总工程师黄国梁,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主席、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院长朴玄珉(Hyun-Min Park)出席会议并致辞。国际计量委员会主席温南·洛(Wynand Louw),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副主席、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首席计量师詹姆斯·奥尔索夫(James Olthoff),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德国物理学会主席约阿希姆·乌尔里希(Joachim Ullrich),国际计量委员会秘书长、日本国家计量院院长臼田·孝(Takashi Usuda),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等作主旨报告。

市场监管总局总工程师黄国梁指出,计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计量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大平台,要顺应计量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加强对话、交流和合作,推动计量创新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filename

市场监管总局总工程师黄国梁致辞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致辞中指出,深圳坚持把计量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努力打造与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计量基础能力和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未来,深圳将加强与国际计量组织的交流合作,促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进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

filename

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致辞

APMP主席、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院长朴玄珉在致辞中,对亚太计量规划组织所取得的成绩及本次研讨会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

filename

APMP主席、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院长朴玄珉致辞

研讨会邀请

国内外多位学术大咖作主旨报告

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filename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主持国际研讨会开幕式

filename

CIPM委员、中国计量院高级专家段宇宁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CIPM主席温南·洛以“CIPM 2030+愿景和重大计量挑战与横向主题介绍”为题,全面介绍了CIPM 2030+战略提出的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与生命科学、食品安全、能源、先进制造,以及数字化转型和“新”计量等全球计量界需要共同应对的七大新兴计量挑战,从国际组织的角度展望全球层面的计量事业“规划图”,为国际计量界带来未来发展的“指南”。

filename

CIPM主席温南·洛作报告

气候变化与环境计量位列七大新兴计量需求首位。最近,BIPM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发布了《计量支撑气候行动》报告,明确了126项与计量相关的发展建议。国际计量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首席计量师詹姆斯·奥尔索夫(James Olthoff)以“气候变化与环境的重大测量挑战”为题,重点介绍了气候变化与环境的一些挑战,并就国家计量院在应对这些挑战中可发挥的重要作用给出建议。

filename

CIPM副主席、NIST首席计量师詹姆斯·奥尔索夫作报告

随着数字时代来临,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数据与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计量界也面临实现计量本身的数字化和实现计量在数字化世界中应用的双重挑战。为此,CIPM2023年正式成立了“计量与数字化论坛”以应对这些挑战。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德国物理学会主席约阿希姆·乌尔里希(Joachim Ullrich)以“计量与数字化论坛:面向数字化挑战”为题,对这些挑战作了具体阐述。

filename

CIPM委员、德国物理学会主席约阿希姆·乌尔里希作报告

国际计量委员会秘书长、日本国家计量院院长臼田·孝(Takashi Usuda)以“日本计量的120年、日本国家计量院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十年展望”为题,通过线上方式介绍了日本计量发展史和日本国家计量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filename

CIPM秘书长、日本国家计量院院长臼田·孝作报告

健康与生命科学是CIPM提出的七大计量挑战的第二个。作为一种理想的生物医学应用工具,声镊技术具有非侵入性、无标记操作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在题为“声镊:设计和生物应用”的线上报告中,介绍了基于复杂和任意波场的声镊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声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filename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作报告

最后,本次研讨会东道主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以“创新计量科技,应对全球挑战”为题,介绍了中国计量院为应对全球挑战所作的中国贡献,以及中国计量院在环境与气候变化、生命科学、量子计量、计量数字化转型等CIPM战略提到的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

filename

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作报告

此次国际研讨会

是第39届APMP全体大会的

主场活动和重要环节

会议围绕《CIPM战略2030+》

就计量在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先进制造、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等

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旨在促进全球计量科学交流

推动计量国际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研讨会由中国计量院主办、

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

filename

据了解,APMP是亚太地区的计量合作组织,是国际计量委员会认可的全球六个区域计量组织之一。截至2023年5月,共有来自28个经济体的47个正式成员机构和来自13个经济体的14个附属成员机构。我国于1981年以正式成员经济体身份加入该组织,受市场监管总局委托,中国计量院作为中国在APMP的成员代表。

APMP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是APMP框架下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此次是继2004年、2015年之后,我国第三次主办该会议,也是疫情阻断四年后,APMP大会亚太计量大家庭的首次重聚。(文:石亚楠  图:曾繁辉、林泽杰)

12月1日 2023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 全体大会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2030+宏伟愿景 …

全国碳市场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初步构建了制度框架体系,顺利开展配额清缴履约,形成了合理的全国碳价信号,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正在进一步夯实7个行业数据基础,开展研究,为纳入其他高排放行业做准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升。

  问答如下↓

  封面新闻记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已经超过两年时间了,怎样评价这两年多碳市场的交易情况?何时启动碳市场扩容工作?另外,部分企业拥有盈余配额却不愿交易,整个市场交易量不活跃,请问生态环境部如何看待该现象?

  夏应显:感谢您的提问,您问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建设问题。第二,扩容的问题。第三,市场活跃程度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给你一一作答。

  第一个问题,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情况。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

  一是初步构建了制度框架体系。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则,打通了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等关键环节的堵点、难点,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实现全业务智能化,运行框架基本建立。

  二是顺利开展配额清缴履约。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2021、2022年度配额已于今年8月完成发放,目前正在有序展开清缴履约,履约完成率已超过60%。

  三是形成了合理的全国碳价信号。市场启动后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65亿吨,累计成交额194.37亿元,碳价格维持在50-80元/吨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碳价。

  第二个问题,关于纳入其他高排放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亟待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为加快扩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准备工作。

  一方面,夯实数据基础。每年在全国范围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业的数据,上述7个行业和发电行业的直接排放总量加总,占全国的比例超过70%。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研究。组织对上述7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查要点、扩围实施路径等开展专题研究。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优先纳入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大、产能过剩严重、减污降碳协同潜力大、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第三个问题,关于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和近期碳价。碳价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中有升。近期配额价格整体呈上扬态势,维持在80元/吨左右,碳价适度上涨体现了碳价的市场属性。目前,全国碳配额价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减排成本,符合中国当前实际。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并采取履约风险预警等措施,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升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2021年7月1 …

我国工业软件发展再提速,前三季度产品收入接近两千亿元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浪潮下,工业软件迎来发展好时机。工信部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步壮大,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软件应用覆盖了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工业软件产业链上分析,上游主要是为工业软件产品制造提供基础服务的软硬件厂商,包括计算机设备等硬件厂商,以及操作系统、开发软件和中间件等;中游为嵌入式软件、研发设计软件、生产控制及管理软件、信息管理软件等工业应用软件。近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为1976亿元,同比增长11.8%。
 
  目前,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增速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按照工业软件应用需求分,可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调度和过程制类、业务管理类三大板块控。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研发与生产控制类软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就目前而言,研发设计类软件是国内工业软件最大软肋。
 
  2023年10月10日,国内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提供商——苏州浩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浩辰软件”)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A股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上市企业。智能制造网了解到,浩辰软件凭借多年CAD相关业务的研发经历、核心技术积累、产品创新能力以及行业经验,已成为目前用户量最大的正版CAD软件厂商之一。浩辰软件上市之举,也为中国工业软件发展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5月24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专业化软件企业——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软件”)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并举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仪式。据悉,航天软件在工业软件方面的产品主要包含项目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大数据系统、经营管控系列软件等。
 
  工业软件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工业软件厂商涌现,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软件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将为工业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8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召开的“促进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议提案办理座谈会上获悉,将会以更大力度支持工业软件发展,不断完善政策举措,提升工业软件发展水平。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浪潮下,工业软件迎来发展好时机。工信部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步壮大,供给 …

上海发文:支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数治”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起草了《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计划》),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3年11月3日至2023年12月3日。
 
  《行动计划》指出上海正处在加快转变 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筑牢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石,加快建设更加 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赋予上海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新目标新定位。应全方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 化、国际化和智慧化,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 暖的亮色,生动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上海经验”,生物多样性友好成为美 丽上海的重要名片。
 
  但同时,与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存在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继续坚持系统治理、提升品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 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一体化推 进生态空间的品质提升。实施生物遗传资源有效保存和持续 利用,推动优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助 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 局。
 
  《行动计划》明确:
 
  —2030 年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 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样的生物 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典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 升,初步构建城市生境网络,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受威胁 的态势得到初步扭转,生物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遗 传资源惠益分享和可持续利用机制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友 好城市的体系初步构建。
 
  —2035 年愿景。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制度、 标准和监测体系全面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成为全球标杆;结构联通、系统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空间格局稳定,城市生境功能持续提升,典型生态系统、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生物遗传 资源惠益分享和可持续利用机制全面建立,人与生物多样性 和谐共生的愿景达成;形成一批面向全球交流和展示上海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成效的实践样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 全社会自觉行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总体建成。
 
  为此,上海将实施28项重点行动,其中包括:
 
  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统筹各类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探索构建统一的生物多样 性调查技术体系,以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为重 点,定期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发布上海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白皮书。开展重点生物类群调查,摸清其种类、数量、 分布与生境状况等。完善动植物信息数据库,编制本市动植 物资源名录,定期评估调整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组 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遗传资源、水 产种质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 保护利用情况等。及时制定、调整、公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 动植物名录。加强长江口横沙地区战略保护和基础监测研 究,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
 
  数字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生物多样性监管信息系统,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监 督、自然保护地监督、生物资源保护执法监督等管理要求, 实现数据交互共享,提升支撑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绿化林业、水务海洋 等部门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级各类生物资源数据库,依托 市大数据资源平台进行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全市 数据共享、市区两级一体化管理。加强林木、农作物、畜禽、 水产等种质资源信息采集,纳入种质资源数据平台,实现数 据信息安全和有序开放共享。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重点区域,充分开发机器视觉、人工 智能、环境 DNA 等新技术在调查、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应 用场景,探索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践,推 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数治”化和“数智”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

深圳南山区: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等产业集群

  11月2日,深圳市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南山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山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批国际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国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规划》提出:贯彻落实市“20+8”产业集群统一部署,南山重点围绕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现代时尚、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等十四大产业集群,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占据全球价值链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集群。前瞻谋划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七大未来产业集群。
 
  针对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规划》提出:以“瞄准高端、设计引领、应用牵引”为主线,建立智能传感器全流程设计体系,聚焦终端应用和智慧城市感知两个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传感器创新城市场景,引导智能传感器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聚集,将南山打造成智能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
 
  建立设计实现支撑体系和企业培育服务体系。聚焦声学、光学、生物和运动等领域高端智能传感器研发,打造集传感器总体结构设计、敏感元件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外围电路设计、软件算法设计等内容的全过程设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设立智能传感器工业设计中心,探索组建智能传感器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智能传感器设计与验证软件工具开发及应用,提升器件结构设计与验证、MEMS+ASIC 协同设计、产品性能仿真等方面的软件和 IP核库开发,重点培育具有首版次软件研发与推广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以应用带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推动智能传感器企业嵌入国内外应用端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支持开展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供应商资格认证,推动智能传感器企业向模组、设备、系统和解决方案等产业延伸。鼓励终端应用企业的智能传感器供应商落户集聚,支持潜在新产品优先纳入本土供应链体系。引进培育全球知名电子元器件经销商和集成商,为智能传感器企业提供规模化经销渠道。加快传感器产品在南山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依托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前端感知网络建设,实施“321”应用计划,力争在每个应用领域南山至少拥有 3 种传感器系列产品、2家代表性企业以及 1 套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满足小批量微纳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基于MEMS 工艺的8英寸或12英寸研发中试产线,加快搭建智能传感器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设计、制造、快速封测、应用示范推广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与终端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积极争取市级创新中心落户,推动上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针对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建设,《规划》提出:发挥南山良好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基础,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重点产品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实现部分高端产品“国产化替代”,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细分领域特色品牌。完善配套服务建设,着力将南山打造成为体系完整、优势显著、具有影响力的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引领区。
 
  支持产品高端化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加大核心算法、芯片、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为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集成电路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自给率和自主化率。加快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镜、体外诊断等科学分析仪器领域布局建设。加快推动精密仪器设备向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海内外并购方式完成产业布局,掌握核心技术,提升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强化产业支撑服务。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探索创建精密仪器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中心等重大平台项目。积极发挥广东省医疗监护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单分子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工程实验室、南山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依托深圳高新区、科技生态园、南山智园,重点打造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集聚区。加强对产业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培,加快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配套建设。

  11月2日,深圳市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南山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 …

进一步提升甲烷排放监测能力 11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11月7日,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11部门在7日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甲烷排放控制协同,科学、合理、有序控制甲烷排放。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积极稳妥有序控制甲烷排放,兼具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安全效益。近年来,我国在甲烷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甲烷排放控制仍然面临统计监测基础较为薄弱、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技术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提升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全面有序推进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有效提升,甲烷资源化利用和排放控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甲烷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持续提升。
 
  “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明显提升,甲烷排放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煤矿瓦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甲烷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此后,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力争逐步实现陆上油气开采零常规火炬。
 
  《行动方案》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包括:
 
  (一)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
 
  1.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探索开展甲烷排放监测试点,在重点领域推广甲烷排放源监测。根据我国甲烷排放特征,在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下开展甲烷环境浓度监测,逐步建立地面监测、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等天空地一体化的甲烷监测体系。
 
  2.研究建立甲烷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制度。研究推进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甲烷排放核算和报告制度,推动煤矿、油气田、养殖场、垃圾填埋场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大型排放源定期报告甲烷排放数据。结合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逐步实现甲烷排放常态化核算。组织开展数据核查、抽查和现场检查工作,稳步提升甲烷排放数据质量。
 
  3.提升甲烷排放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甲烷排放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信息集成,促进跨部门数据共享。探索开展大气甲烷浓度反演排放量模式等研究,加强反演数据对核算数据的校核。
 
  (二)推进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控制。
 
  4.强化甲烷综合利用。促进油气田放空甲烷排放管控,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开展伴生气与放空气回收利用,不能回收或难以回收的,应经燃烧后放空。鼓励引导煤炭企业加大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到2025年,煤矿瓦斯年利用量达到 60 亿立方米;到 2030 年,油田伴生气集气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推广应用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探索逐步完善油气领域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泄漏检测与修复常态化应用。加强管线先进维检修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有效提升甲烷泄漏控制能力。
 
  6.推动逐步减少油气系统常规火炬。优化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与管理,减少火炬系统天然气燃烧量。科学规划设计新建油气作业项目,在确保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努力逐步减少常规火炬燃放。
 
  (三)推进农业领域甲烷排放控制。
 
  7.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改进畜禽粪污存储及处理设施装备,推广粪污密闭处理、气体收集利用或处理等技术,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探索实施畜禽粪污养分平衡管理,提高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探索沼气/生物天然气终端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沼气集中供气供热、发电上网以及生物天然气车用或并入燃气管网等应用。到 2025 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80%以上,2030 年达到 85%以上。
 
  8.科学控制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选育推广高产低排放畜禽品种,推广低蛋白日粮、全株青贮等技术,合理使用基于植物提取物、益生菌等饲料添加剂和多功能营养舔砖,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实施精准饲喂,探索高产低排放技术模式,引导降低单位畜产品的肠道甲烷排放。
 
  9.有序推进稻田甲烷排放控制。以水稻主产区为重点,强化稻田水分管理,因地制宜推广稻田节水灌溉技术,缩短稻田厌氧环境时间,减少单位稻谷甲烷产生和排放。改进稻田施肥管理,推广有机肥腐熟还田。选育推广高产、优质、节水抗旱水稻品种,示范好氧耕作等关键技术,形成高产低排放水稻种植模式。
 
  (四)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甲烷排放控制。
 
  10.推进垃圾处理甲烷排放控制。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健全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提高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水平。到 202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60%左右。
 
  11.加强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收集利用。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稳步提高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鼓励有条件的污水处理项目,采用污泥厌氧消化等方式产生沼气并加强回收利用。到 2025 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以上。
 
  (五)加强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
 
  12.强化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环境法规标准政策,构建污染物减排与甲烷排放控制一体推进的治理体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与甲烷协同控制,妥善处置工业生产产生的含甲烷可燃性气体。推进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鼓励对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较好的行业依法依规与城镇污水处理厂协商水污染物纳管浓度,减少甲烷产生。推动机动车船动力系统技术提升,实现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到 2025 年,污染治理与甲烷排放协同控制能力明显提升。
 
  13.优化协同治理技术路线。制定重点领域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技术指南。推进油气开采领域使用烃蒸汽回收利用、作业密闭化改造、安全氧化燃烧等一体化控制技术。推广畜禽养殖粪污固液分离、分质处理、深施还田治理工艺。推广使用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高效产甲烷技术并配套高效处理技术。
 
  (六)加强技术创新和甲烷排放控制监管。
 
  14.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不同领域甲烷排放特征规律研究,持续开展资源化利用、高产低排放育种、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强化甲烷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将甲烷排放控制相关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甲烷排放控制装备和技术的集成化和产业化,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研发创新项目和重大工程。
 
  15.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监管。全面落实煤矿瓦斯排放限值、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加强甲烷排放数据质量监管,探索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甲烷异常排放监管。保障甲烷排放监管工作经费,持续提升专业化监管能力。
 
  (七)加快构建法规标准政策体系。
 
  16.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甲烷排放控制规章制度。适时推动修订煤矿安全相关法规标准。研究出台有机废物源头减量、高效资源化利用相关法规和制度。
 
  17.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适时进一步完善煤矿瓦斯、油气甲烷泄漏的甲烷排放标准,严格甲烷排放控制要求。制订水稻、畜禽养殖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甲烷排放控制技术规范。制修订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等技术规范,完善甲烷利用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方法,及时更新缺省排放因子。
 
  18.创新完善经济激励政策。推进具有甲烷减排效益的项目纳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库。探索研究反刍动物养殖和水稻种植主产区甲烷减排奖补政策。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甲烷利用和减排项目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鼓励甲烷排放控制工程项目开展气候投融资。
 
  (八)加强全球甲烷治理与合作。
 
  19.积极参与全球甲烷治理。坚持多边主义,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甲烷治理。
 
  20.开展全球甲烷交流合作。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共同推进全球甲烷交流合作。参与甲烷低排放技术、设备和产品认定标准相关对话与合作。

11月7日,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 …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印发

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方案》提出:到2025年,试点城市和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基本构建,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形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基本清晰,试点对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到2030年,试点城市和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进展,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全面建立,有关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对其他城市和园区带动作用明显,对全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推进碳中和奠定良好实践基础。
 
  《方案》重点部署了5方面试点建设内容。确定试点任务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要根据国家和所在地区“双碳”工作部署,谋划提出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任务。
 
  实施重点工程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要结合试点目标,在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先进技术示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形成对试点工作的有力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完善政策机制方面,试点城市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创新碳排放核算、评价、管理机制。试点园区要着力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开展全民行动方面,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普及“双碳”基础知识,创新探索绿色出行、制止浪费、垃圾分类等方面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会同有关方面认真组织实施《方案》。
 
  一是确定试点名单。统筹考虑各地区碳排放总量及增长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首批在15个省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由有关省区发展改革委提出建议名单,经本地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我们将根据首批试点推进情况,组织开展后续试点建设。
 
  二是编制实施方案。组织试点城市和园区按照《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编制试点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改革举措、重大项目和工作进度安排。
 
  三是开展试点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组织各试点城市和园区按照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建设,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加强总结评估。组织试点城市和园区定期开展建设情况总结评估,系统梳理试点工作进展成效,深入分析试点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试点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机构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帮扶,对试点成效突出的城市和园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度滞后、效果不彰的试点及所在地区进行督促并责令限期整改。
 
  五是做好经验推广。及时梳理总结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推动转化为地方法规、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经验交流活动,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

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 …

宁水集团、永新光学、柯力传感、东方电缆登上“宁波市竞争力企业百强榜”

宁水集团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宁波水表厂)成立于1958年,从单一生产机械水表产品起步,逐步涉足水流量计量、供热计量、管网测控系统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顶尖的水计量及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之一。

  永新光学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全资子公司南京永新前身始于1943年)。公司在宁波、南京建有制造基地,占地11万平方米,员工约1300名,主要从事光学显微镜和精密光学元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光学仪器分会理事长单位和光学显微镜国家标准制定单位,主导ISO9345显微镜国际标准制定。

  柯力传感
  自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激烈的产业竞争,柯力传感积极应变,战略投资布局多物理量传感器融合,加速向平台型企业转型,抢抓机器人发展机遇,自主研发+对外合作+投资布局齐发力,经济下行背景下利润端仍保持增长势头,企业实现了稳定健康发展。
  未来,柯力将以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融合最深、场景最优的全球智能制造传感器公司为战略定位,围绕多物理量融合传感器、机器人传感器、物联网装备传感器应用发展方向,以“1+10+10+5”为中心,以市场研发、投资、集团化建设为抓手,致力打造智能传感器行业生态。

  东方电缆
  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拥有500 kV及以下交流(光电复合)海缆、陆缆,±535 kV及以下直流(光电复合)海缆、陆缆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和运维服务能力,并涉及海底光缆、智能电网用电线电缆、核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电线、综合布线、架空导线等一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通信、石化、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能、海洋油气勘采、海洋军事等多个领域。

文章来源:仪表网

宁水集团  宁波水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宁波水表厂)成立于1958年,从单一生产机械水表产品起步,逐步涉 …

中国科大利用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在微观尺度探索新奇自旋相互作用

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能够有助于解答一些不能用标准模型解释的基本问题,例如强CP疑难以及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物理本质。近年来对一些新玻色子诱导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进行实验搜寻成为研究重点。2018年杜江峰团队在国际上原创提出将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的单电子自旋构筑为量子传感器,可用于搜寻电子与核之间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并成功将实验搜寻的力程拓展到亚微米尺度[Nature Communications 9, 739 (2018)]。随后对一系列自旋相互作用在微观尺度实现了高精度的实验搜寻[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1, 80402 (2018),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7, 010501 (2021)]。为了进一步提升搜寻能力,团队向两个方向推进:1、发展更高灵敏度的传感器,用于实现更高精度的实验检验;2、发展新形态的传感器,打开更短力程的探测窗口。

  为了实现更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团队实现高品质金刚石NV系综电子自旋生长工艺,将单自旋探测器升级为系综自旋传感器,使得更多NV色心能够被同时用于测量,极大提升了探测精度,从而实现对一系列新奇自旋相互作用的实验搜寻[National Science Review 10, nwac262 (2023),Phys. Rev. Lett. 131, 071801 (2023)]。另一方面,团队充分利用单NV色心作为原子尺度传感器的优势,结合微机电技术和硅基纳米工艺,实现可扩展的自旋-力学量子芯片。实验表明该芯片在力程小于100 纳米处将观测约束提升2个数量级[PNAS120,e2302145120 (2023)]。这些成果展示了利用金刚石NV色心自旋量子传感器来研究各种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有独特优势,有望激发宇宙学、天体物理和高能物理等多个基础科学的广泛兴趣。

  上述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安徽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助。

文章来源:仪表网

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能够有助于解答一些不能用标准模型解释的基本问题,例如强CP疑难以及暗物质与暗能量的 …

2027年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被“提上日程”

2023年8月29日,工信部印发《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建成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技术体系网络。此外,在应用方面提出:支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精准识别长板优势,形成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作用,用好标准、认证等工具。

  从先进制造业的特点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6大方面:

  1、技术密集:先进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如机器人、自动化设备、3D打印、智能制造等;

  2、高度集成:先进制造业通过集成多种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

  3、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和品牌价值,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创新驱动:相比于传统的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更高需求;

  5、绿色环保:在双碳背景下,先进制造业更加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6、网络信息化:先进制造业通过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

  目前,我国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2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值就已经超过20万亿元。可见,先进制造业的建设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023年6月,重庆市在《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构建“四梁八柱”,推动重庆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另外,还将聚焦细分领域,培育12个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包括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AI及机器人、服务器、智能家居、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制造装备、动力装备、农机装备、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进一步丰富重庆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此外,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上提出,到2027年,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全国制造业重要产业备份基地和产业变革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优质企业集聚区。

  2023年5月,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等。会议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2023年5月,濮阳市在启动实施促进制造业倍增行动中提到,将围绕四大坚持,加快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到2026年,8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营收全部达到百亿元以上,力争新增1个500亿级、1个300亿级开发区。

  今年年初,工信部表示称,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密不可分”。

  以北京为例,2023年1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印发《关于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的通知。提出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

  另外,为进一步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7月,《北京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园区和试点企业认定及支持办法(试行)》印发并实施。聚焦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促进集成电路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高端装备与服务业融合水平、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与相关产业绿色融合等北京市两业融合八个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文章来源:仪表网

2023年8月29日,工信部印发《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应用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