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院建成国际首套表界面微观形貌缺陷测量“三维标尺”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申报新建的区域法表面与亚表面结构几何参数基准装置,已获市场监管总局批准。

该装置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从二维“轮廓线”到三维“空间体”的维度提升,填补三维表面形貌计量的国内空白与亚表面结构计量能力国际空白。实现表界面结构空间立体成像,一次测量即可同时获得表界面微观形貌和结构信息。

同时,该基准装置在三维形貌表征、微纳量值溯源、核心功能器件与一体化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上全面实现国产化,为微纳计量领域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方案。

应用于集成电路晶圆表面结构缺陷检测

该基准装置实现表界面微观几何形貌结构计量能力从“盲人摸象”轮廓法跃升至“三维全景”区域法的技术跨越,进而将传统表面粗糙度参数迭代更新至区域法三维表面形貌参数。此外,开创亚表面结构计量体系,将测量维度从表面形貌拓展至表面下130μm范围内的亚表面区域微观几何结构,不确定度达到U=4.8nm-1.17×10-2SSIMdx,使我国在表界面计量领域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应用于超精密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检测

超精密制造、原子级制造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表界面结构几何参数的准确评定直接关乎绝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疲劳失效等全寿命周期问题。因此,国家表界面结构计量基准与计量体系的能力水平,成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该基准装置的建立,将为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遥感探测等精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计量基础,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申报新建的区域法表面与亚表面结构几何参数基准装置,已获市场 …

2025年世界计量日国际主题及海报发布

OUT NOW: The Official World Metrology Day Poster for 2025

Celebrating “Measurements for all times, for all people”

The BIPM and OIML are proud to unveil the official World Metrology Day 2025 poster, marking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Metre Convention. This year’s theme, “Measurements for all times, for all people,” highlights the enduring and universal importance of accurate measurements in science, industry and daily life.

A Resource to Promote Metrology

We encourage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s, academic institutions, industry partners and policymakers to download and use the poster in their World Metrology Day activities. The poster can be displayed at events, shared on social media and incorporated into educational materials to:

  • Highlight the critical role of measurement science in add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 Raise awareness of the Metre Convention’s historical and ongoing impact.
  • Inspire discussions on metrology’s role in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 and innovation.

Design Elements of the Poster

This unique 1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the poster prominently features the BIPM’s historical seal in the background, a visual reminder of the Metre Convention’s origins and the enduring legacy of the BIPM.

In the foreground, the organization’s continued relevance and commitment to its mission are illustrated on a second medal which shows:

The Seven Orbs/Planets represen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symbolizing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scientific measurements across the globe. The lines themselves represen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base units.

The Letters within the planets represent the seven base units of the SI: metre (length), second (time), kilogram (mass), mole (amount of substance), candela (luminous intensity), kelvin (temperature), and ampere (electric current).

The Stars signify illumination, light and the promise of future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inner bezel containing 60 lines, symbolizes seconds and timing.

The outer bezel containing 360° lines, symbolizes location.

The roman numerals in the medal represent the year 1875 (MDCCCLXXV), the year the Metre Convention was signed, mar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IPM as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standardizing measurements worldwide.

The radiating lines that fan out from the centre of the poster represent the ever-expanding horizons of metrology in spac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

Join Us in Celebrating 150 Years of Metrology

World Metrology Day 2025 i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honour metrology’s vital role in society and its future potential. By using and promoting this poster, you contribute to a global effort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measurements for all people, everywhere.

OUT NOW: The Official World Metrology Day Poster for 20 …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组建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的批复

原文如下: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组建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的批复

沪府〔2025〕6号

市国资委:

  沪国资委〔2025〕4号文收悉。经研究,市政府同意组建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请市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合规办理公司注册登记等手续。

  特此批复。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5年1月26日

原文如下: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组建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的批复 沪府〔2025〕6号 市国资委:    …

开工大吉 | 2025新机遇 新征程!

新年的钟声还在耳畔回响,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告别充满挑战与变革的2024,我们满怀憧憬,迎来了充满机遇与希望的2025!

过去的一年,计量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智化转型加速,创新趋势明显,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我们相信,2025年,将是计量行业充满机遇、向新而生的一年!

新的一年,我们将:

一、拥抱数字化,打造智慧展会新生态。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体验升级的智慧展会,为参展商和观众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沉浸式的参展体验。

二、深耕细分市场,挖掘行业新增长点。 聚焦新兴产业、热门领域,打造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精品展会,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三、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全球市场新蓝海 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先进经验,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中国展览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梦想同在!

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共同开创计量行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开工大吉,万事如意!

新年的钟声还在耳畔回响,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告别充满挑战与变革的2024,我们满怀憧憬,迎来了充满机遇与希望 …

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的通知

现将《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25年1月21日


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全国计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重要论述为统领,以推动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加快实施计量强基工程为主线,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九大行动”,聚焦问题、瞄准目标、狠抓落实;依托计量重点单位,归集计量重大需求,推动落实计量重大项目,健全完善计量工作高水平协同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三重一协同”);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计量支撑。一、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新时代计量工作顶层设计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计量发展方向。及时结合实际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到计量工作中,不断校准计量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在讲政治上作表率、在服务大局中体现自身价值。

(二)以改革创新思维推进计量法律法规制修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推进计量法修订和《标准时间管理条例》《标准物质管理办法》《计量校准管理办法》《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等计量法规和规章制修订。不断完善部门和地方计量法规、规章。组织开展计量法颁布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整理编辑出版《计量法律法规(2025版)》。

(三)加强计量工作系统集成,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加强部门和行业计量体系建设。落实“三重一协同”,整合分散布局的计量资源,建立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机制。统筹举办全国计量工作座谈会、全国产业计量融合创新会议等计量相关会议、活动。

(四)协力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扎实做好《规划》2025年工作目标的落实评估。组织开展“十五五”《规划》阶段性目标评价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新一期《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阶段性行动计划》,研究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明确部门分工,协力推动落实。推动计量一体化发展,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五)推进计量监管制度创新。推动恢复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行政许可,制定《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行政许可管理办法》《计量器具制造、修理许可考核通用规范》。研究制定计量检定跨区域一体化、计量器具“二检合一”等改革措施。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型计量监管制度研究。针对电能表、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电子计价秤等计量器具试点实施状态评价、大数据实时监控、抽样检定等新型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方式。

(六)深化计量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审批授权试点。对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由行政许可管理调整为能力评价和确认。推进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下放和国产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告知承诺改革试点,制定印发加强型式批准工作的指导意见。扩大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范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注册计量师注册资质跨区域互认。

(七)探索建立计量仪器装备测试评价制度。继续做好质量强链项目仪器仪表相关工作,围绕仪器仪表性能参数、计量指标、稳定性、可靠性等进行综合计量测试评价,推动仪器仪表质量提升和国产化替代。将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改革升级为国家计量仪器装备测试评价实验室。

(八)加强计量战略研究和统筹谋划。完成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跟踪国际计量前沿动态,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课题研究,编发《计量前沿》《2024年中国计量发展白皮书》。制定印发《计量强基工程总体方案》和“九大行动”方案。

二、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九大行动”,夯实高质量发展计量基础

(九)开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行动。持续开展量子化、芯片化、数字化等领域计量基础理论、技术和仪器装备研究。面向精密制造、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和民生所需,建立10项以上国家计量基准。推动开展国家计量基准关键部件国产替代。新建一批原创性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持续推动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组织开展一批国家计量比对,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环境监测类计量比对。

(十)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攻坚行动。加强数字化模拟测量和微型化、智能化新型传感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在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培育新建一批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中心,推动计量数据融合共享、智能采集和挖掘应用。成立全国标准参考数据计量技术委员会,开展《标准参考数据管理办法》和标准参考数据验证评价相关技术规则研究,建立一批国家标准参考数据库,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家标准参考数据体系。

(十一)开展计量技术机构系统化提升行动。试点推进“系统中定位、系统化建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的通知 现将《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 …

我国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取得新突破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EC 63206《工业过程控制系统 记录仪 试验和性能评定》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当前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记录仪标准的一次重要革新,旨在为各类记录仪技术规范建立统一基础,推动全球制造业健康发展。
 
  记录仪是工业过程控制的“黑匣子”,是确保生产数据精准采集、监测、分析与优化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工业过程提升效率和质量提供关键支持。该标准规定了记录仪的分类、要求和性能评估方法,涵盖了过程控制系统中绝大部分主要类型的记录仪,包括模拟图形记录仪、数字记录仪、X-Y记录仪、事件记录仪等。
 
  该标准作为工业领域记录仪产品的统一技术规范,是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中的关键枢纽,成为制造商、用户及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它不仅为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技术指标参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畅衔接,还为制造业在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了高水平的参考标准。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记录仪产品的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产品可靠性,有效保障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从而促进生产安全、质量控制、故障分析和能效管理的全面升级。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全球电气、电子、信息技术和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机构,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全球贸易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国作为IEC的重要成员,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多层次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国际标准化发展基础,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EC 63206《工业过程控制系统 记录仪 试验和性能评定》正式发布。该标 …

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及时部署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一、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其中,夏粮产量14989万吨,增长2.6%;早稻产量2817万吨,下降0.6%;秋粮产量52843万吨,增长1.4%。分品种看,小麦产量14010万吨,增长2.6%;玉米产量29492万吨,增长2.1%;稻谷产量20753万吨,增长0.5%;大豆产量2065万吨,下降0.9%。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63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5706万吨,下降1.5%;牛肉产量779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518万吨,下降2.5%;禽肉产量2660万吨,增长3.8%。牛奶产量4079万吨,下降2.8%;禽蛋产量3588万吨,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70256万头,下降3.3%;年末生猪存栏42743万头,下降1.6%。
 
  二、工业生产增势较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3.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0%;私营企业增长5.3%。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0.64%。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75亿元,同比下降4.7%。
 
  三、服务业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4%、7.0%、6.4%、5.6%、5.5%。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5%;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9.5%、9.3%、8.8%、8.3%。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5%、9.5%、8.3%。
 
  四、市场销售保持增长,网上零售较为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21166亿元,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729亿元,增长4.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32177亿元,增长3.2%;餐饮收入55718亿元,增长5.3%。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3%、11.1%、9.9%、9.9%。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16亿元,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8%。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8%。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0.12%。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下降12.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下降1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民间投资下降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7.0%、10.2%。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9.5%、7.1%;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0.3%、11.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33%。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出口254545亿元,增长7.1%;进口183923亿元,增长2.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4%。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40670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出口24099亿元,增长10.9%;进口16570亿元,增长1.3%。
 
  七、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核心CPI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3.5%,粮食价格下降0.1%,鲜菜价格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7.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均下降2.2%;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均下降2.3%,环比均下降0.1%。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0.7%。其中,本地农民工12102万人,增长0.1%;外出农民工17871万人,增长1.2%。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470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42元,中间偏下收入组21608元,中间收入组3392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53359元,高收入组98809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8%,与上年持平;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1909万人,女性人口6891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34(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人口8579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9%;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 …